(资料图)
近日,在淮滨县中国淮河博物馆的展厅内,一对造型别致的宽胸长尾“红陶鸟”格外引人瞩目。它高约5厘米,长约10厘米,造型简洁大方,线条流畅,栩栩如生,虽深埋地下数千年,仍依稀可见其朱红底色。经鉴定,确定其为公元前2800年至公元前2300年的器物,被定为国家二级文物,被当做“镇馆之宝”。它出土于淮滨县三空桥乡肖营村附近的“沙冢遗址”,距今已有5000年的历史。
随着岁月长河的不断冲刷,很多非遗作品逐渐被人淡忘,泥叫吹也不例外。2008年,河南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一次大规模的民间遗产普查。在普查过程中,淮滨泥叫吹吸引了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。从此,泥叫吹这隐藏于民间5000多年的民间艺术,再次曝光于世人面前。
淮滨泥叫吹原名“小叫吹”。它是民间信仰的产物,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,它的发现填补了豫南淮河流域无泥彩塑的空白。目前,淮滨泥叫吹的生产作坊为数不多,以肖营村郑保民最为突出,第二代泥叫吹就是由他老人家发明创新的。
郑保民老人从10岁跟着父辈学习制作泥叫吹起,与泥土、油漆打交道成了郑保民的日常生活。“取土”“撮泥”“塑形”“钻孔”“打磨”“晾晒”“烧制”“彩绘”“刷清漆”,别看这“泥叫吹”虽小,但其制作工序却相当繁杂,九个步骤一个都不能少,稍有差池就会功亏一篑。每个步骤都要精心雕琢,每件作品都凝结着郑保民“用一生,做好一件事”的匠心。泥捏火烧,打光涂色,那些被踩在脚下的泥土,被他们的巧手变成了神奇的玩具。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,泥叫吹不仅是孩子们最喜爱的玩具,也被赋予吉祥如意的象征意义,作为泥叫吹艺人,郑保民心里一直有一种自豪感。
从模子中刻出来的简单小陶哨,到后来手捏出立体的动物造型,郑保民与父亲共同创造出彩绘泥叫吹。过去,泥叫吹造型单一、颜色单一、种类单一,手工制作也较为简单。经过近几十年的不断摸索和改革创新,现在的“淮滨泥叫吹”造型生动逼真、颜色鲜艳亮丽、制作尺寸不再拘泥一格,深受市场的欢迎。
郑保民告诉我们,由于地处淮河沿岸,属冲积平原地带,土质细腻,黏合性高,很适合制作彩绘泥塑。淮滨彩绘泥塑是与当地的民俗活动——“庙会”紧密联系在一起的。艺人们在庙会上出售泥塑,以劳动成果换取回报;老百姓在泥塑中祈求吉祥、幸福、以泥塑换取“心理上的满足”。淮滨彩绘泥塑大致可分为动物、人物两大类。以动物为主,人物为辅。在制作彩绘泥塑时,分为大件、中件与小件,大件大多是老百姓买来作为装饰品,放于家中的玻璃柜中、或案几上。小件的则大多是给孩子们,作为小玩意儿送给他们的吉庆小礼物。中件多是人物造型,是由两个小件连接而成:如模具压制出的人与手捏马的组合。
近些年,淮滨彩绘泥塑得到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重视,目前“小叫吹”已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并被农业部,文化部,中国文联命名为中国农业非物质遗产优秀项目。现与淮阳泥泥狗、浚县泥咕咕相媲美,并称为河南三大泥彩塑,它们构建起河南省民间泥彩塑三点一线的文化传承体系。
今天,在淮滨,泥叫吹的艺人用灵巧的双手,不断传承和发展着泥叫吹艺术。淮滨泥叫吹作为红陶鸟的嫡传子孙呈现出来,红陶鸟的血脉奇迹般地生息、繁衍在沙冢这片热土之上。从红陶鸟到淮滨泥叫吹,荟萃了中华5000年农耕文明的精华,凝聚了中华儿女聪明才智的“淮滨泥叫吹”,以“民俗活化石”“活着的图腾”的形式鲜活地繁衍生息到今天,成为淮河文化的“见证者”与“传播者”。(朱美惠 朱丝语/文图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