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本期投资提示:
当前基本面尚好,量方面有出口、大客户、感知价值增益三重逻辑保障。未来出口增量将带动批发端销量增长,会使供应链持续受益,而当前位置部分标的调整已经比较充分,我们无法判断的只是时间点。可能市场需要一次催化。我们认为,一旦行情点燃,供应链会相对走长,符合降本增效逻辑和分配增量逻辑的公司会相对受益。
上周国常会发布新能源车购置税减征延续政策,如果后续PHEV 和BEV 都能保持购置税全免,我们更看好PHEV 后续的增长态势。这里需要回答3 个问题:
1.为何是中长续航?这是驾乘体验决定的。消费者的体验决定购买偏好,而不是工程师的设计。用户选择新能源,本质上还是看中了其安静、平顺、动力强劲的特性,捎带着电力平台提升后的智能化水平。本质上,他们是在选择一个没有续航里程焦虑的纯电体验。消费者是“甲方”,而作为“乙方”的主机厂就需要迎合消费者的喜好而非争论。同理,如果政策没有太大变化,HEV 其实也不会有太大的市场空间,至少在中国市场的增速有限。
2.为何欧洲PHEV 销量打不过HEV?核心还是供给。欧洲的PHEV 和燃油车的价差更像比亚迪dm3.0 时代的油电差价水平,大约在5-8 万左右,而HEV 相对性价比则更高。可以说,中国市场在探索新能源产品形态的路上,已经确确实实地进入深水区,并逐步摸索出了一些有效的方式。后续我们可以期待部分中国品牌的高性价比中长续航PHEV 进入欧洲市场的表现。
3.怎么看后续增速?在10-30w 这个走量的价格区间,PHEV 将成为快速替代燃油车的低门槛产品形态,有望形成快速渗透。我们在今年年初的策略报告中也提到,今年头部自主品牌在供给的角度,绝大部分产品都在推出PHEV 版本。因此不排除往后两年,PHEV 车型的销量超过EV 的可能性,对应的未来每年的增速将十分可观。我们应该进一步挖掘PHEV 供应链上存在的机会。
三一魔塔1165 纯电重卡所展现的一方面是无奈,另一方面则是公司创新的勇气。三一是非常市场化的企业,多条技术路线都在尝试。而1163 度电的选择,也是在充电重卡这条路线上的一次尝试,其无奈在于:在换电的标准还没有完全落地的情况下,而充电则存在国标这样的通用标准,因此要实现跨省际的物流,充电是相对更容易通用的补能方式。其勇气在于:首次突破了宁德282 的模块限制,在电池技术/集成技术/电驱系统等,都有创新,最终实现了百公里耗电130 度左右的数据,也是非常优秀的成绩。
正如我们曾在《新能源商用车行业深度(一)、(二)》中提到的,新一代产品对百公里电耗的优化能明显提升电卡的经济性,而电卡的经济性一旦形成明显优势,就会出现渗透率的正循环,对油卡形成挤出效应。目前我们在部分地区,已经看到了这样的现象。
投资分析意见:政策环境友好,但需求复苏波折。要把长板做长,提示我们进一步把握优势产业及环节的确定性机会。整车推荐比亚迪、长安,关注理想。新能源供应链受益于主机厂配置内卷,增收增利趋势明确。建议关注具备国产替代、降本增效能力的公司,包括英搏尔、爱柯迪、星宇股份等;以及智能化、舒适性配置公司,包括保隆科技、继峰股份、科博达等。而在商用车领域,新能源大势已成,建议关注瀚川智能(机械)、蓝海华腾等公司。
核心风险:部分环节供应链安全风险、国内终端销量复苏不及预期、原材料涨价超预期。